三大新鲜话题热议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回顾
收藏

三大新鲜话题热议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回顾

发布者: admin 来自: 2018-05-21

        

三大新鲜话题热议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回顾

       2018年5月19日至20日,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。本次论坛由财团法人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、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、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。来自清华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四川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二十余名学者参与了讨论。

      此次论坛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学研究为主题,与会学者相继进行论文发表并就核心议题展开学术讨论,在聚焦论坛主题的同时亦有所发散,形成了本次论坛的主要研究问题与问题意识。

      在理论层面,与会学者共同关注了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和社会性问题。神圣作为信仰的内核,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,亦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。与会学者认为,人间佛教的神圣性,在仪式变迁和进入社会层面,与传统佛教有所不同。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观将关系重新带进自我,犹如重新建构起一种具有神圣性的大我,其共业共修形成的神圣观念,具备有效的制度挂靠。

      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认为,在制度建构神圣当中,星云大师的个人神圣性与制度神圣性产生有效互动,个体神圣性得以有效展开。一个作为制度的、团体的、组织的人间佛教,与作为个体神圣性的比较,不仅能跳出马克斯·韦伯的相关讨论框架,亦能重新检视自太虚大师至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发展历程。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和社会性,既是佛陀本怀,也是大师思想,既是制度神圣,也是个人神圣。

      程恭让教授则认为,神圣性概念的解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,但佛教思想不一不异的「不二思想」,不存在神圣与世俗对立的问题,对于相关概念的运用应当充分了解并审慎使用。

三大新鲜话题热议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回顾

      在现实议题的讨论中,学者们的关注点聚焦于佛教的现代化转型,尤其是佛光山人间佛教在其中的意义与作用。佛教现代化的根本是理念的现代化,这是与会学者的共识性论断。但佛教如何现代化,人间佛教应当何处去,却成为见仁见智的研究议题。

      程恭让教授指出,当今的佛教研究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,特别是佛教现代化议题,教理教义、思想经典都完全可以成为佛教社会研究的来源,佛教的现实问题也能作为佛教研究的问题意识来源。与会学者同时针对当前中国佛教的“空间内卷化”现象进行了广泛讨论,并很赞同妙凡法师在本次论坛提出的「出世的思想」不是“物质化的空间”的概念,而是在生活中精神的解脱、放下,如《金刚经》:在五欲六尘之中,生起无住生心的解脱观。

      第三,在不同研究的方法取向上,与会学者讨论了人间佛教研究的多元进路,并提出了融合的展望。李建欣教授在闭幕礼指出,佛教研究乃至宗教研究的人文取向,与学科发展及其制度设置有关。宗教学仍不成熟,需要各学科互相认同,共同参与。改变宗教学的学科地位对宗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
      对佛教来说,佛教社会学研究西方较多,关于印度、斯里兰卡佛教的研究较多。我们不需要跟在西方学者的后面,西方学者的研究是一个基础,但是归根结底是要回归中国问题。程恭让教授认为,人间佛教研究应当实现知识整合和学科整合,回归经典正是保证人间佛教神圣性的方面,对经典的诠释也必须有合适的方法。正如“依法不依人”,对经典再诠释即是佛教开放性的传统。

 三大新鲜话题热议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回顾 

       在本届论坛,与会学者围绕社会学视角下的人间佛教发表了各自的论文,并展开了热烈的评议与讨论。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指出,神圣性的定义必需是符合的佛教的本质,如:缘起中道。佛性平等张显「觉」在生活中修行的重要。戒律具备安内攘外的精神,安内即达到团体的安定与伦理次序,攘外即对外连接社会、弘扬佛法。这也是佛教从戒律面必需走向制度面向的一种体现。

      与会学者集中展开的生动论述,为此次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奉上了精彩的学术盛宴。这些基于不同角度的讨论,共同构成了当前人间佛教社会学研究的新鲜话题与学术关注。这反映出佛教社会学研究的公共特质与学术空间,也体现了佛光山人间佛教对于人间佛教社会研究的密切关注。

整理:中国当代佛教网--佛教新闻网 

还没有人评论哦~